申城拟试点赠送分类垃圾桶 呼吁市民配合分拣
商报记者 刘思思
按照居住区垃圾四色分类的要求,玻璃应投放到绿色垃圾桶中。这点让不少市民不解,看来毫无用处的玻璃怎么被投入意味着环保绿色的桶中呢?“上海的废玻璃处置完全能消化掉,我们特别希望市民在家中就做好分拣。”上海申行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陆荣康介绍,工厂生产能力是10万吨,现在仍然处于“吃不饱”状态,预计四色分类推广下来,会增加回收和处置量,但完全可通过扩大生产线来解决问题,关键问题是上海市民要配合分拣。
利用回收率可达70%
昨日上午,在闵行朱行路51号的上海申行玻璃有限公司内,记者完整地看到了废玻璃现代循环的全过程:满满几只大船的废玻璃由码头卸下,送上传送带进入厂区,经过清洗、粗碾,进入了自动分拣流水线;在摄像头的监视下,各色玻璃被自动分开,并拣出塑料瓶盖、广告贴纸等杂质;拣清后的透明、棕、绿玻璃被分别碾成细颗粒状,仿佛如纯净的石英砂,码放入仓库;再装车启运到下游的玻璃制作公司,投入熔炉,变成漂亮的新瓶,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的“浴火重生”。
“从理论上,玻璃可完全实现回收利用。”上海申行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陆荣康介绍,玻璃品种多样,包括食品玻璃、门窗玻璃、有害玻璃等,现在已经形成产品的主要是食品玻璃,还包括烟灰缸等装饰品,回收利用率达百分之六七十。而即使是灯管、电脑板等有害玻璃,也能被处理制成人造大理石,成本低于天然大理石,但由于所需成本巨大,生产线还没投入。
工厂处于吃不饱状态
“上海的废玻璃处置完全能消化掉,我们特别希望市民在家中就做好分拣。”陆荣康介绍,工厂生产能力是10万吨,现在仍然处于“吃不饱”状态,“去年我们一共‘吃进’7-8万吨。”他表示,预计四色分类推广下来,会增加回收和处置量,但完全可通过扩大生产线来解决问题,关键问题是上海市民要配合分拣。
据陆荣康介绍,公司如今回收处置的这些玻璃,还是从社会回收而来,在全市有不少回收网点,从小贩手中回收,再通过水路运输过来,有分散性和自发性特点。据统计,上海地区每天混入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废玻璃达500吨,这些废玻璃90%靠水路运到工厂的专用码头。
但是仍有相当部分废玻璃没进入回收利用系统。“由于玻璃成本低,很多市民不分拣,而是混入生活垃圾,给末端处理带来影响。”市废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废玻璃不经分拣进入焚烧厂,会破坏锅炉;如果进行生化处理堆肥,也会影响效果。而现在各区县有集中的回收点,由环卫集中收运。
试点赠送分类垃圾桶
市废管处表示,居民区四色垃圾分类是经过充分调研、听取意见,并进行实验,结合上海实际情况而推出。据了解,新的四色分类生活垃圾桶,桶身“红绿蓝黑”四色鲜明,身上还贴有相应的投放物的介绍标示,用图片生动地告诉市民“它需要吃什么”,如在“有害垃圾”下画着油漆桶、日光灯等物品,在“其它垃圾”下画着香蕉皮、鲜花等物品。
今年上半年,四色垃圾桶将在100 个小区内率先与市民见面,下半年逐步推广至全市1000个封闭式居住区。
“我们正在考虑在市中心部分小区的家庭试点赠送四色分类垃圾桶和无纺布垃圾袋,以便于居民在家分类。”市废管处有关负责人透露,“预计每户居民的赠送成本在15元左右。”
新闻背景
2002年以来,上海规划建设了一批废旧回收交投站,并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确定了分拣场的经营主体,初步构架起废旧回收网络,推进废旧金属、废纸和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由于受到包装要求特殊、运输成本高和分拣场地不足等因素制约,大部分源于民用的废玻璃混同生活垃圾处置,未得到应有的回收利用,既增加了垃圾总量,又未能有效利用资源。